近年来重庆深学笃用习主席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开展了一系列有益有效的实践探索,推动了绿色低碳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十四五期间全市碳强度累计下降12.9%,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19.5%的目标,下降幅度高于国家的平均水平,全市能源消耗的总量累计增长了1120万吨标煤,低于国家下达的控制目标,能耗强度累计下降了19.4%,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16%的目标。
一是建立健全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对标国家双碳1+N的政策体系,加快构建了重庆的1+2+6+N的政策体系,为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是打造绿色低碳的循环产业体系,全产业结构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加速转型,第三产业从2010年的36.4%上升到2022年的52.8%,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加136.3%,7.5%,12.3%,实施落后淘汰产能的专项行动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三是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十三五期间煤炭、天然气、油料,煤炭从68.3%优化为45.8%,天然气10.5%优化为15.7%,油料10.4%优化为15.8%。
四是构建活力充沛的市场体系,加快推进地方碳市场的活力增效,截止2022年底,重庆碳市场累计成交碳排放接近4千万吨,达到8.35亿元,作为西部唯一出资参与全国碳市场联建的省市,共有信鸽0家企业纳入全国市场,有序推动履约工作,建设程度上线目前全国唯一的涵盖碳履约、碳中和、碳普惠的碳惠通生态价值平台。
五是探索低碳发展创新体系,加强制度融合创新,在全市率先建立碳排放管理纳入了环评和排污许可制度,近50份规划和项目环评开展了碳评,20余家火电、水泥企业碳排放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加快推动零近碳园区的创建,加快推动全域无废城市的建设,着力构建监管制度技术市场,全面共建五大体系,加快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在全国各省市中唯一全域获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两江新区入选国家首批气候投资融资试点名单,建成气候投融资的项目库,注册企业现在接近15000家,入库项目达到344个,涉及意向投资超过3378亿元,总投资超过70亿。包括綦江蟠龙抽水蓄能电站,巫溪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成重庆首个,也是目前功率最大的光伏发电站,年均发电量超过7700万千瓦,节约标煤3.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7万吨。
对于重庆推动双碳工作的下一步行动,亦作了如下规划:
第一,深化提升三大工程。一是统筹推进绿色共建工程,将双碳全面融入双圈的建设,以绿色低碳为引领,加快推动在城市更新、产业转型、环境改善、生活提质等方面的迭代升级,突出成渝双圈的双碳成效,双碳特色,双碳示范。二是深入推进绿色赋能工程,建设广阳岛零碳示范区,深化低碳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示范。三是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工程,加加快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强化对绿色产业、绿色技术、绿色项目的投融资支持,做深做实绿色债券发行,气候投融资试点。
第二,聚焦锚定三大目标,一是双碳战略目标,到2025年全市能耗强度比2022年下降14%,碳排放强度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非化石能源的比重达到25%。二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目标,以更高的标准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2027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38天左右,长江干流水质持续保持在二类,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稳定在97.3%以上,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保持全国领先。三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目标,2026年,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工作局面基本形成。
第三,优化培育三大产业。一是升级传统产业,大力实施传统技术产业的提升行动,加快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制造业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二是发展低碳产业,坚持低碳产业化、产业低碳化,加快建设成渝“氢走廊”,凸显三峡库区的区位特色。三是壮大数字产业,搭乘重庆数字产业加速发展的快车,推动双碳领域数字化转型。提升工业企业、产业园区碳排放、能耗数字化监管和治理水平,发展一批基于碳排放和能耗核查、监测、评价及认证的专业化数字化机构。
第四,加快构建三大格局。一是绿色低碳的现代化治理格局,建立健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体制机制,把碳减排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全领域,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强度总量转变。二是环境资源大市场格局,深度参与全国碳市场的联建联维,改革升级重庆地方碳市场,探索共建区域环境权益交易市场。三是多元协同支撑格局,强化企业支撑,突出人才支撑,凝聚社会支撑,倡导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