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两个星期前刚刚发布的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当前的空气浓度处在历史上最高水平,温升上升了1.1度,科学家说我们能承载的最高是2度,最好是1.5以下,这形成了全球共识,写在巴黎协定中。巴黎协定跟中国五年规划非常像,每五年一个周期不断更新和提高目标。这一轮周期中由欧盟、中国等主要经济体带动下,目前全球已经有130多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如果把GDP加起来算一下,大概已经占全球经济总量的92%。我们的排放也好,能源消耗也好,基本上都接近90%,特别是中国、美国、欧盟等大经济体提出双碳目标后,毫无疑问碳中和接下来会成为全球产业投资、能源市场、资金流动、国际贸易非常重要的新兴的领域,特别是对未来科技、产业的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总书记讲: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低碳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中国之所以有底气提出双碳目标,非常大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在新能源产业经过过去几十年发展,特别是最近10-15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能源连续12年投资位列全球第一,去年投资占全球接近50%,双碳目标提出后这个领域投资增速非常快,大概是美国同期的3.8倍,我们保持美国2倍以上的新能源投资已经连续五年了,这个领域都是需要真金白银投入的。目前我们已经建成全球存量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备,装备制造规模最大,以及科研研发能力相对比较强的一些产业的基础。绿色金融在短短五年左右的时间,中国迅速位列全球绿色金融或者气候投融资发展的数一数二的国家。我们2020年启动碳交易,目前在稳步推进中,我们重庆也是七个碳交易市场之一。这些新兴产业有较大部分都布局在亚洲、新兴发展国家、新兴市场国家等地。所以未来对传统的工业化国家,在技术和产业上的赶超,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新兴产业。
材料领域,未来化工领域有一半产品流向交通领域,交通领域电气化是非常大的方向。化工领域未来转向什么方向,对新材料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像玻璃纤维、碳纤维、新型催化剂、石墨材料等新型材料未来需求也非常大。总体上我们认为,整个碳中和的转型在能源领域是从原来高碳依赖转向新材料的依赖,对材料的需求未来会越来越高。
针对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储能和相关的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国家发了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规划,除了常规的抽水蓄能之外,还要大力发展很多先进的化学和物理储能,包括压缩空气、电容等技术。对电最重要的补充未来可能是来自于氢,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氢的发展,发了到2035年中长期的发展规划,提出未来氢在工业领域、化工领域、交通领域都有非常大的应用空间,包括未来氢作为重要的储能手段,特别是在绿电比较丰富的地区,通过传输绿电再电解氢,或者就地转化氢再通过管道运输等不同技术。
核电技术未来也是非常大的空间,国内目前主流的核电技术主要是三代半技术,大量布局在东部沿海。内陆地区水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基本都处在地震带上,未来要更好的发展核能,电的建设非常重要,需要解决它对资源的强需求,以及比较强的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所以比如四代技术,包括核电技术的小型模块化同样也非常重要,场景更灵活,安全性的要求大大降低。更长远的技术来自于核聚变,如果一旦技术上实现大的商业性突破,会给我们整个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减缓气体排放带来新的局面,当然这些技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长远积累。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我们知道它大量依赖上游关键原材料,镍、锂等,这些材料同样是稀缺性资源,所以未来可能要发展很多替代性技术,不然把全球的资源都开采了,也解决不了当前我们面临的碳中和的强势需求。包括对下一代固态电池技术等相关的开发。大家同样也把视野放在了工程碳移除和资源化技术利用,以往我们都是把二氧化碳作为废气排掉,会产生气候变化问题。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把它变为资源和原料来使用,未来会有非常大的空间。
新时期如何更好的布局和投资这些新技术、新产业,我们提了几点建议:
一是跟着国家走,顺势而为,特别是聚焦全球未来零碳产业核心发展新赛道,实施创新驱动,技术创新是唯一的路径。
二是注重对碳资产资源方面的优化配置,国际上关于技术和产业发展有非常多的碳足迹、贸易壁垒、融资等方面的限制,需要我们运用很多新工具、新方法去应对这些风险。
三是我们很多产业在国际上占比都在50-60%,结合这些产业链布局,是否能建立大型碳中和科技和产业创新基地,特别是聚焦新型电力系统、零碳资产园区、零碳装备制造等项目,开展技术产业转换,同样也能跟智能化的技术进行耦合,一体两翼来推动碳中和的进程。
四是我们说评价双碳政策好不好就一个标准,就是有没有赋能高质量发展。政府和企业要共同合作,为产业金融提供低成本优质的解决方案,解决更加优质的绿色投资、消费和就业,在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大潮中作出更多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