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绿色生态 · 共推绿色发展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全球碳中和进程下新技术新产业发展前瞻
发布时间:2023 Aug 30

根据两个星期前刚刚发布的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当前的空气浓度处在历史上最高水平,温升上升了1.1度,科学家说我们能承载的最高是2度,最好是1.5以下,这形成了全球共识,写在巴黎协定中。巴黎协定跟中国五年规划非常像,每五年一个周期不断更新和提高目标。这一轮周期中由欧盟、中国等主要经济体带动下,目前全球已经有130多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如果把GDP加起来算一下,大概已经占全球经济总量的92%。我们的排放也好,能源消耗也好,基本上都接近90%,特别是中国、美国、欧盟等大经济体提出双碳目标后,毫无疑问碳中和接下来会成为全球产业投资、能源市场、资金流动、国际贸易非常重要的新兴的领域,特别是对未来科技、产业的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总书记讲: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低碳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中国之所以有底气提出双碳目标,非常大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在新能源产业经过过去几十年发展,特别是最近10-15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能源连续12年投资位列全球第一,去年投资占全球接近50%,双碳目标提出后这个领域投资增速非常快,大概是美国同期的3.8倍,我们保持美国2倍以上的新能源投资已经连续五年了,这个领域都是需要真金白银投入的。目前我们已经建成全球存量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备,装备制造规模最大,以及科研研发能力相对比较强的一些产业的基础。绿色金融在短短五年左右的时间,中国迅速位列全球绿色金融或者气候投融资发展的数一数二的国家。我们2020年启动碳交易,目前在稳步推进中,我们重庆也是七个碳交易市场之一。这些新兴产业有较大部分都布局在亚洲、新兴发展国家、新兴市场国家等地。所以未来对传统的工业化国家,在技术和产业上的赶超,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新兴产业。

材料领域,未来化工领域有一半产品流向交通领域,交通领域电气化是非常大的方向。化工领域未来转向什么方向,对新材料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像玻璃纤维、碳纤维、新型催化剂、石墨材料等新型材料未来需求也非常大。总体上我们认为,整个碳中和的转型在能源领域是从原来高碳依赖转向新材料的依赖,对材料的需求未来会越来越高。

针对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储能和相关的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国家发了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规划,除了常规的抽水蓄能之外,还要大力发展很多先进的化学和物理储能,包括压缩空气、电容等技术。对电最重要的补充未来可能是来自于氢,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氢的发展,发了到2035年中长期的发展规划,提出未来氢在工业领域、化工领域、交通领域都有非常大的应用空间,包括未来氢作为重要的储能手段,特别是在绿电比较丰富的地区,通过传输绿电再电解氢,或者就地转化氢再通过管道运输等不同技术。

核电技术未来也是非常大的空间,国内目前主流的核电技术主要是三代半技术,大量布局在东部沿海。内陆地区水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基本都处在地震带上,未来要更好的发展核能,电的建设非常重要,需要解决它对资源的强需求,以及比较强的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所以比如四代技术,包括核电技术的小型模块化同样也非常重要,场景更灵活,安全性的要求大大降低。更长远的技术来自于核聚变,如果一旦技术上实现大的商业性突破,会给我们整个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减缓气体排放带来新的局面,当然这些技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长远积累。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我们知道它大量依赖上游关键原材料,镍、锂等,这些材料同样是稀缺性资源,所以未来可能要发展很多替代性技术,不然把全球的资源都开采了,也解决不了当前我们面临的碳中和的强势需求。包括对下一代固态电池技术等相关的开发。大家同样也把视野放在了工程碳移除和资源化技术利用,以往我们都是把二氧化碳作为废气排掉,会产生气候变化问题。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把它变为资源和原料来使用,未来会有非常大的空间。

新时期如何更好的布局和投资这些新技术、新产业,我们提了几点建议:

一是跟着国家走,顺势而为,特别是聚焦全球未来零碳产业核心发展新赛道,实施创新驱动,技术创新是唯一的路径。

二是注重对碳资产资源方面的优化配置,国际上关于技术和产业发展有非常多的碳足迹、贸易壁垒、融资等方面的限制,需要我们运用很多新工具、新方法去应对这些风险。

三是我们很多产业在国际上占比都在50-60%,结合这些产业链布局,是否能建立大型碳中和科技和产业创新基地,特别是聚焦新型电力系统、零碳资产园区、零碳装备制造等项目,开展技术产业转换,同样也能跟智能化的技术进行耦合,一体两翼来推动碳中和的进程。

四是我们说评价双碳政策好不好就一个标准,就是有没有赋能高质量发展。政府和企业要共同合作,为产业金融提供低成本优质的解决方案,解决更加优质的绿色投资、消费和就业,在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大潮中作出更多贡献。

指导单位
重庆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
支持单位
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重庆市财政局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重庆市交通局
重庆市水利局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重庆市商务委员会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重庆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重庆市统计局
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重庆市招商投资促进局
重庆市能源局
重庆市林业局
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
重庆市工商业联合会
共青团重庆市委员会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重庆监管局
重庆市气象局
重庆市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
西部省市生态环境局(厅)
协办单位
重庆市外商投资促进中心
欧盟环保协会
承办单位
重庆市西部气候投融资产业促进中心
重庆弘博会展有限公司
联合承办
重庆市能源利用监测中心
(重庆市节能技术服务中心)
扫码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 重庆市渝北区金山路18号国宾城11幢13-1
法律声明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
重庆弘博会展有限公司 渝ICP备2022007682号-1
微信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商家
参展申请
观众
参观申请
置顶
距离开展 N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