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廖强,重庆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嘉宾:
国际绿色经济协会执行会长邓继海。
通重(德阳)重型装备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袁林。
重庆港力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尧。
邓继海:今天这个主题非常有意义,绿色低碳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展趋势和展望,我想谈三点:
第一是关于这个主题,我认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展,首先要把它放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框架下的新模式与新业态的体系里去研究绿色低碳的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展趋势。因为在双碳目标的推进下,发展模式在发生变化,新业态也在重新构建。我们知道实现双碳目标确实不是一两个技术、产品或者颠覆性的技术、产品就能实现的。首先它是一种发展模式的系统变革,同时这个新的发展模式滋生了很多新业态,在新模式、新业态总的体系下去看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应用发展、作用趋势,这是非常符合逻辑的。
第二是绿色低碳新产品新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自从二十大之后,我们发现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里将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篇章里,这恰恰说明一个问题,产业链和供应链是面临风险和挑战的。在国际局势情形下,绿色低碳的新技术新产品也同样在重新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原有的已经深度融合全球经济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发生动荡变革的时候,我们产业化分工,核心技术产品的产业化分工、供应链分工都将面临挑战。所以我们要着力于产业链和供应链构建的非常重要的基石工作,这需要好的体系。
第三是我们知道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体系,行动方案中明确了一些重要的前瞻性的先驱技术,刚才几位嘉宾都涉足到一些引领性的技术。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在推进过程中,急需建立一个技术产业化的,产学研用和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建立产业集群,来更新过去发展模式和发展业态下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模式。这样不仅仅是能源低碳的替代,还包括绿色低碳技术的产业模式和市场环境的替代,这是非常重要的着力点。
袁林:碳中和不是一个产品或者某一个技术能达成的,我们认为应该从小做起。所以本身我们的产品在重型机械方面在做这个事情,包括核能、核电站等一些重型机构。但我们也在响应国家号召,在政策下做企业的绵薄之力,我们在做相对小型的生物垃圾方面的领域。我们企业双碳能不能实现,技术能不能应用,取决于效益,如果新产品新技术不能实现自我营利,那么这个产品在市场应用失败,在行业里的应用也不会普及,碳达峰、碳中和也只是个口号了。所以我们一直专注于某个领域某款产品相关的研发应用,我们现在已经通过初试、中试、测试,已经有市场化应用的小众化产品,针对小规模的比如每天100吨左右以下的生活垃圾固废处置方面。其实生活垃圾固废处置我们平时接触比较少,现在从城市管理、节能减碳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板块,如果长期以填埋的方式去做的话,碳排放量非常高,如果处置不当很容易对环境造成固废污染。农村农业部也发了农物废弃物的处置的要求,我们希望在这个领域为双碳政策助力。
在产品板块,我们更加强调机动灵活性,现在生活垃圾大部分处理方式是焚烧发电,但是焚烧发电缺点是致命的,要求的量非常高500吨左右,成本也非常高,500吨在3-4亿左右,投资额度不适合中小偏远的企业、政府机关、工业园区。他们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填埋,填埋对碳污染非常严重,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很严重。我们针对小型的,最小体量做到10吨,最大体量300吨,我们现在在10-300吨的业务群体里面,由我们公司出资进行生活垃圾固废处置小范围的减碳行为。在整个垃圾产生的行业里,很早这个很也就已经开始了,但是解决不了一个问题,就是垃圾焚烧过程中灰飞,以及二氧化碳的问题。我们公司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实现突破这个技术的时候,我们能保证焚烧温度850度以上,我们采用相对缺氧条件下焚烧,就一直处于还原状态,有利于减轻重金属污染、硫化物、氟化物等污染问题。
因为我们属于模块化组织,所以我们建设成本会比他们低50%左右,我们在市场上根据运用情况来看,效果非常理想,经济性也是不错的,所以我们有信心、有实力把中国生活垃圾固废这个事情,在我们二重的环境下得到解决,也为咱们整个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板块助一份力,谢谢大家。
王尧:感谢廖强院长,感谢各位嘉宾,我们本身是立足环境综合服务商,我们为企业客户提供环境咨询,水环境、土壤环境的环境监测在内的一站式环境服务。在双碳背景下,今天我们前面的专家、企业家、院士都分享了很好的技术,我们认为环境咨询其实也有创新的东西,我们可以实现一些创新产品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们围绕双碳做了两个板块,一是碳咨询,用咨询来促进双碳战略的落地。二是碳资源管理,一个是硬技术,一个是软的管理,围绕空白领域的碳资源管理和减排技术的开发,助力企业的降本增效。我分享一下我们最近策划的一个案例,是怎么利用双碳来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我们现在正在给重庆一个镇做策划,这个镇水稻面积比较大,他们也打算围绕水稻来做农文旅的融合。我们把双碳理念植入进去,两步走:第一步是在水稻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植入双碳理念,通过改变优化灌溉方式,大家都知道水稻在淹没变氧条件下产生甲烷,通过不同季节和水分,可以实现减水,也可以减少甲烷的排放,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另外是通过光伏能源利用,实现水稻的碳减排。第二步我们一箭四雕,我们干了四件事。一是教育部也鼓励搞双碳教育,我们把实现碳减排的过程和相关逻辑原理设计成景点的一部分,以科普的形式设计在景点里,吸引中小学生,增加景点游客量。二是种植水稻和灌溉方式使用清洁能源,实现碳减排,我们大米全过程减排量相比其他大米要低一些,我们每吨低迷就是绿色低碳大米,这也是我们特殊的卖点,增加大米附加值。三是种的水稻面积比较大,将来我们的水稻减排量也可以通过碳市场经济价值,相信未来一定会纳入。四是通过减碳手段提高经济价值,产品的价值、景点价值、碳市场转化价值,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生态环境部做两山基地创建,申报两山基地。所以通过这件事实现一箭四雕。
未来我们在景点的考虑中,刚才说的光伏玻璃也可以成为新的景点,我们可以纳入进去,我们希望让双碳真正成为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这是我分享的主要观点,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所有嘉宾的精彩发言,三位嘉宾一些独到的见解,我想我们在场的代表们都受益匪浅。听了各位的发言之后,我有几个问题想请教各位,袁林先生,您认为垃圾熔融裂解处理装备可以应用于哪些场景?它的优势是什么?
袁林:廖强院长好,刚才分享我对双碳观点的时候,我很明确的表示了一个意思,我们既然想要减碳,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技术、某一个产品的事情,应该是社会性、系统化的,所以我们是补充垃圾熔融裂解系统的装备,补充的是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比较紧,相对来说垃圾的日产生量比较小的,比如说小型的乡镇、小型的景区等,这种情况下我们会用我们设施设备的应用场景作为补充,对没有办法建垃圾焚烧发电这样一些区域的补充,我们要去进行完善。完成从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污染化、无害化的过程,这样才能彻底消除我们因为生活垃圾而给社会环境带来的碳影响。因为生活垃圾会发酵成甲烷,如果不及时处理,放多少年就产多少年,我们的场景就是在这样的地方实现的,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袁林先生,袁林先生的回答让我们对垃圾熔融裂解处理装备有了更多的了解,接下来我想请问王尧先生,在港力环保的工作之外,您还在重庆市环境科学学会牵头成立了碳资产专委会,请问您对于碳资产专委会的未来发展有什么好的思路或者计划?
王尧:谢谢廖强院长的提问,重庆市环境科学学会是市生态环境局主管的科技社团,1979年成立,到现在44年的时间,也是在重庆市环境科学里面是比较有影响力的学会。碳资产专委会是去年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双碳战略,由港力环保牵头,西南大学、工商大学、重庆碳排放交易中心,包括重庆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节能中心等大概十家单位,联合成立了碳资产专委会。主要职责是包括学术交流、培训、科学普及、技术咨询等方面。作为专委会的工作,我们以后会围绕几个板块重点开展工作:
第一是团体标准的制定,双碳领域有很多标准规范相对比较欠缺,我们这方面要发力。
第二是技术鉴定,我们在重庆市双碳领域做的新的好的新技术、新成果,以科技鉴定的方式进行公平公正的认可,便于这些技术进一步推广。
第三是技术培训,跟重庆协会、学会合作,依靠市生态环境局、人社局的支持开展免费培训工作。
第四是举办论坛,通过论坛发出我们双碳的声音。可能很多领导同志对双碳关注不太大,我经常说环保是花钱的,但是双碳是可以给你名利双收的事情,这些我们需要通过论坛、讲座给领导、学生们做科技普及,这是我们学会在未来几年内要做的工作,谢谢。
